闲言碎语#
《未来世界的幸存者》这本书不长,我昨天开始阅读,今天上午就已经读完了。使用微信阅读 app 读的,期间对一些感兴趣的地方做了标注。刚才看到微信阅读网页上可以一键复制全部的书摘,闲来无事,我就复制一下放上来吧。
《未来世界的幸存者》
作者:阮一峰
◆ 前言
除了高科技,几乎所有行业都不会有以前那么高的增长率。
这是作者的感受,也符合我的一些看法。由于很多传统行业都已经被自动化、人工智能取代,导致这些领域工人的收入升不上去 —— 但凡人们要求涨工资,老板们就会转向使用机器。又因为暂时没有比自动化机器效率更高的方法,所以行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。高科技行业则因为处于探索阶段,还有增长空间,但是高科技行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。
◆ 现实篇
这一系列的事件,标志着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人类再没有可能,在任何思维游戏上面战胜计算机了。
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发现,他们能得到的职位,不是因为雇主需要他们的劳动技能,而是因为人工比机器便宜。
作为一个打工者,公司的命运是你无法把控的。你应该做好准备,你服务的公司随时可能收摊。
只有底层的技术,还有一些稳定性,越接近应用层,技术的升级换代就越快。你学会一门技术,然后吃上 30 年,这种事情越来越少见了。
保持就业竞争力所要求的那种 “终身学习”,根本不是业余时间看看书、听听讲座的学习强度,而是远超这个,需要你全部时间、全身心地投入,学到筋疲力尽的那种。
如果终生学习是唯一的就业出路,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就是没有出路。
未来,人类可能会分化为两个主要的等级:一个全新的更先进的精英阶级,很聪明,很富有,有更好的基因和更长的寿命;还有一个全新的一无用处的无产阶级,他们将越来越穷地等待死亡,可能变成没有工作、没有目标、戴着 VR 头盔消磨时光的乌合之众。
这种情况相对于后面作者假想的,还算是好的。虽然精英阶级看上去完美;穷人还是有一条活路,虽然沦落为混吃等死的乌合之众。
将来的 “穷忙族”,不仅是低技能的底层劳动者,还将包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、在写字楼工作的白领。
2023 年的就业环境,简直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。
现代科技如此发达,人的寿命越来越长,可是工作又积累不了财富,于是,“清贫青年,流沙中年,下流老人” 就成了大多数人必然的命运归宿。
作者这里说的是日本的情况。但是中国会不会有类似的趋势呢?我虽然不希望这样,但是个人的意愿是改变不了发展的趋势的。今天开始阅读新的书《伪善的医疗》,作者问到,先进的医学是延长了我们的寿命,还是剥夺了人们善终的权利?
2016 年 4 月,Udacity 进入中国,推出了中文版 “优达学城”,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。因为它干了一件没有先例的事情:颁发网络文凭。
当代的大学起源于欧洲修道院的模式。学生要经过多年的苦修,经过考核,才能毕业。如果想成为高级僧侣,就必须再多熬几年。另外,还有导师作为监督人,防止你学到歪门邪说
四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在任何领域成为资深业者,甚至专家。可是我们的大学生呢,经过本科四年,不要说领域专家,甚至能力强的学生都寥寥无几。
时代已经变了,文凭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。那些与文凭挂钩的东西,正在一项项脱钩。
大学课程是为了那些不知道学什么的人设计的,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找不到方向,而被这些课程 “画地为牢” 限制住。
关于大学和教育的这些论述,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。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模式,就是小学、中学的教学模式也和几百年前的类似。虽然自从工业革命以来,各个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是教育行业还是很传统的言传身教、死记硬背的方式,没有根本的改变。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让教育变得更好,但是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?另外,虽然四年的时间可以让人称为资深从业者,但是本科阶段的一些基础知识还是需要好好学习的。
◆ 职业篇
我们不应该把现在的雇用制度,视为理所当然。它不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唯一模式,过去不是,将来也未必是。
雇用制度是一种有倾向性的制度:对资方有利,对劳方不利。
雇用制度的真正问题是劳资双方的地位不平等,做出决策的总是资方,劳方只有被动接受资方决策的命。
家公司宣布解雇员工以后,股价反而上涨了,因为市场认为这样有利于公司的发展。你失业了很痛苦,但是股东高兴了,因为他们的股票更值钱了。
雇用制度,乃至总体的当代社会制度,都偏向资方。对劳方来说,在这种制度下,人生完全是被动的:不能充分地享受利益,反而会完全地承担成本。
管理层的最终作用,就是让谁离开了都无所谓,公司都能正常运作。
我更多思考的是,怎样离开这个制度,还能够活得下去。
真正的突破要靠自己业余深造
兴趣,也只有兴趣,才会让你产生不倦的热情,钻研下去,变得更优秀。
骡子并不知道为何要把如此重的铁管背到山顶,就是因为主人要求它这么做,就任劳任怨地干了。哪怕有那么一瞬间,它的内心有过一丝抗拒或疑问,主人一施压,它就不再追问了,回到正常的状态,默默地听任摆布。
骡子参与了这一切的创造过程,但是有谁会记得它们呢?它们的宿命就是接着去下一个工程背铁管。
当前很多高管其实离业务很远,让他们去做一件基层员工的事情,他们反而是做不了的,自己也没有做什么高大上的战略性的事情,每天就是开会开会开会,分配任务。大部分都貌似很忙,每天都开会到很晚,但是真的对业务有多大帮助呢?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!
你最好把 B 计划当成逃离 A 计划的一个机会,借此追求一种梦想中期望的工作。
◆ 方法篇
“创业” 这个词太正式了,“自我雇用” 更准确,就是你为自己工作。
创业不一定与资本、技术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,只要为自己工作,靠利润而不是靠工资生存,就是创业。
你自己开公司,会因为很多事情担惊受怕,但是你不会感到虚度生命,而在一家大公司里打工,常常会有这种感觉。
对于那些注定要发生的变革,宏观经济不景气正是最好的机会。
有些人的想法是,“宏观经济状况不好,我最好避免在这个时候创业”。这种想法的误导性不亚于在经济泡沫时期某些人的想法,“我只要赶上这个时候创业,就能发财”。
如果你不是每天被人拒绝,那就说明你的人生目标不够远大。
他有几条创业建议,我觉得很有启发,可以当作我们的原则。
第一,创业的核心问题是你能为你的客户做什么。
第二,你要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。
第三,不要好高骛远。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今天能生存下来,然后生存一个月,接下来一个季度,然后全年,然后担心来年的事情。
第四,你要注重细节,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。
第五,如果你的公司不能产生利润,就不要去借钱。
第六,你要保持热情。
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发明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。实际上,世界上赚钱的方式就那么几种,想要发明一种全新的赚钱方法是很难的,你更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他人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经营模式。
很难让一件产品保持简单易用,同时还具备大量的新功能。
创造一个有竞争力的新产品,不要着眼于它的功能比别人多,而要着眼于它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定位。
经营一项事业,你就有两种策略。
策略一:单一化策略。
策略二:多元化策略。
更多的人只有一把小铲子,其他的都要靠自己。这种时候,你最好不要采用第二种策略,因为埋得浅的金子都被大铲子或者幸运儿挖走了,不会留给你的。事实上,你唯一的机会就是在一个方向不停地挖。当然这样做会比较辛苦,而且挖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找到金子。
不是你一个人在找金子,是所有人都在找金子。那些容易找到的金子,几乎可以肯定,一定已经被别人捡走了
第二种策略实际上是无效的,就算你挖一千个小坑,也找不到金子
如果你想人生中留下一些东西,那么就挖一个大坑,人们会记得你。这就是你留下的痕迹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我们只能坚持自己的方向,做深做细,才有可能超越那些 “衔着金汤匙” 出生的人们。而任何一个领域要做深做细,首先就是要吃苦,然后勤动脑、勤动手。这点觉悟还是要有的
雇佣制度,这种资本主义的核心制度,对劳工是非常不利的,根本没有前途。
你的事业围绕着的是你的资产,而不是你的收入
所有被调查的精英人物,无一不是投入大量时间,刻苦练习。成就越大的人,似乎越勤奋,钻研业务的时间也越长。
不要别人点什么,就做什么。小伙子,千万不要当一个被人点菜的厨师,别人点什么,你就烧什么。不要接受那样一份工作,别人命令你该干什么,以及怎么干。你要去一个地方,那里的人肯定你对产品的想法,相信你的能力,放手让你去做。
他从此明白,单单实现一个产品是不够的,你还必须参与决定怎么实现。
有的人可能喜欢别人直接告诉他要做什么,然后就可以不顾前因后果去做,因为这首先不需要动脑筋,另外不需要承担责任。但是,我更喜欢能够全称参与。在现在的社会,信息是很重要的资源,掌握更多的信息,就有更多的主动权。虽然可能会承担责任,但是我感觉要比蒙在鼓里强。并且,职场有一种人喜欢利用信息差来 PUA,我想大家谁也不希望称为 PUA 的对象。
以前都是我们告诉你做什么,从现在开始,你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了。我期待你来告诉我,什么事情需要做。
你参加一个会,那是因为你参与了某件事。如果不确定自己为什么要在场,就停下来问。如果这件事不需要你,就离开。不要从头到尾都静静地参加一个会,要把自己当成负责人,大家会相信你的。
有些人盲目地查看邮件(或者微信、微博等类似的浪费时间的网络应用),经常不是在查找重要的东西,而是在寻找借口,不去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。你在寻找理由,告诉自己为什么那些事可以拖到以后做。
你越频繁地查看邮件,人们就越相信你会很快地回复。你不再每天早早地查看邮件,人们也就不再期望你会尽快回复了。
◆ 案例篇
人需要社交,我们需要有机会接触其他人。面对面地交谈是一种社交方式,互联网聊天又何尝不是呢。
◆ 未来篇
一旦人与人在生理上不平等,那么社会就将大变。
死亡是技术失败
医学上,死亡的定义就是脑死亡
虽然我像别人一样热爱自己的身体,但是如果我能依靠硅基材料活上 200 岁,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肉体。
如果将来都是人工智能代替人在决策,那么个人、个性、自我这些词就没多大意义了。古希腊神庙刻着一行字,“认识你自己”;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,你要听从内心的声音。这些都不必要了。
作者应该是在这一部分讲到了转基因技术。如果前面由于技术问题,精英阶级和穷人阶级的差距越来越大,那么,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迅猛发展,精英阶级和穷人有可能会变成两个不同的 “物种”。技术带来的差距虽然大,但是同为人类,对同物种的怜悯之心还是有的。然而如果基因编辑技术持续足够长,精英阶级认为自己是更高级的物种,那么人类对待不是同一物种会有什么态度呢?我在想到这个后,也是不寒而栗。
别再浪费时间研究哲学、冥想或精神分析,你应该系统性地收集自己的生物统计数据,允许算法为你分析这些数据,告诉你你是谁、该做些什么。
智能完全可以不需要意识,独立存在。
意识与智能的分离,最受企业欢迎。因为企业需要的是智能,而不是意识。
西方的民主制度可能也不必要了,因为一人一票的公民投票有一个前提:每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
当代社会就像一座机器组成的监狱,学会技术可以摆脱牢房。
我有时想,等到了我妈的年龄,我是否也会对那时的新技术一头雾水,像看天书一样,不懂如何使用。
我之前也有类似的感受:上了年纪的人无论是因为生理机能下降导致学习新事物变慢,后者是因为性格的傲慢而不接受新的事物,反正对新事物的本能拒绝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的特点。他们变得固执甚至刚愎自用。因此,我很早就提醒自己,不要排斥新鲜的事物,要积极学习,避免自己变成冥顽不灵的老头子。具体地,虽然我不喜欢抖音、快手这类的短视频平台,但是我还是会看一些短视频,看一下年轻人喜欢什么东西,学习一些奇奇怪怪的缩写。让自己跟上未来年轻人的世界。
一个依赖技术的高科技、高度自动化的社会,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社会。
危机只会进一步加速技术发展,而不会减缓。
我现在认为,主导历史的因素,短期(一年到几年)是政治,中期(几年到几十年)是经济,长期(几十年到几百年)则是技术。
只有技术才能创造出新东西
重大的新技术一旦出现,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—— 不管主动或被动 —— 最终都会为之重构,让这项技术的威力发挥到最大。这就是为什么技术是最终的决定因素,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演变。
“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”(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)。
我计划找到原文读一下。
把这个腐朽的体系整个扔进垃圾堆,并勇敢地承受其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