閒言碎語#
《未來世界的幸存者》這本書不長,我昨天開始閱讀,今天上午就已經讀完了。使用微信閱讀 app 讀的,期間對一些感興趣的地方做了標註。剛才看到微信閱讀網頁上可以一鍵複製全部的書摘,閒來無事,我就複製一下放上來吧。
《未來世界的幸存者》
作者:阮一峰
◆ 前言
除了高科技,幾乎所有行業都不會有以前那麼高的增長率。
這是作者的感受,也符合我的一些看法。由於很多傳統行業都已經被自動化、人工智能取代,導致這些領域工人的收入升不上去 —— 但凡人們要求漲工資,老闆們就會轉向使用機器。又因為暫時沒有比自動化機器效率更高的方法,所以行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。高科技行業則因為處於探索階段,還有增長空間,但是高科技行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。
◆ 現實篇
這一系列的事件,標誌著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,人類再沒有可能,在任何思維遊戲上面戰勝計算機了。
越來越多的勞動者發現,他們能得到的職位,不是因為雇主需要他們的勞動技能,而是因為人工比機器便宜。
作為一個打工者,公司的命運是你無法把控的。你應該做好準備,你服務的公司隨時可能收攤。
只有底層的技術,還有一些穩定性,越接近應用層,技術的升級換代就越快。你學會一門技術,然後吃上 30 年,這種事情越來越少見了。
保持就業競爭力所要求的那種 “終身學習”,根本不是業餘時間看看書、聽聽講座的學習強度,而是遠超這個,需要你全部時間、全身心地投入,學到筋疲力尽的那種。
如果終生學習是唯一的就業出路,那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,就是沒有出路。
未來,人類可能會分化為兩個主要的等級:一個全新的更先進的精英階級,很聰明,很富有,有更好的基因和更長的壽命;還有一個全新的一無用處的無產階級,他們將越來越窮地等待死亡,可能變成沒有工作、沒有目標、戴著 VR 頭盔消磨時光的烏合之眾。
這種情況相對於後面作者假想的,還算是好的。雖然精英階級看上去完美;窮人還是有一條活路,雖然淪落為混吃等死的烏合之眾。
將來的 “窮忙族”,不僅是低技能的底層勞動者,還將包括很多受過高等教育、在寫字樓工作的白領。
2023 年的就業環境,簡直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。
现代科技如此發達,人的壽命越來越長,可是工作又積累不了財富,於是,“清貧青年,流沙中年,下流老人” 就成了大多數人必然的命運歸宿。
作者這裡說的是日本的情況。但是中國會不會有類似的趨勢呢?我雖然不希望這樣,但是個人的意願是改變不了發展的趨勢的。今天開始閱讀新的書《偽善的醫療》,作者問到,先進的醫學是延長了我們的壽命,還是剝奪了人們善終的權利?
2016 年 4 月,Udacity 進入中國,推出了中文版 “優達學城”,一下子引起了我的興趣。因為它幹了一件沒有先例的事情:頒發網絡文憑。
當代的大学起源於歐洲修道院的模式。學生要經過多年的苦修,經過考核,才能畢業。如果想成為高級僧侶,就必須再多熬幾年。另外,還有導師作為監督人,防止你學到歪門邪說。
四年時間足以讓一個人在任何領域成為資深業者,甚至專家。可是我們的大学生呢,經過本科四年,不要說領域專家,甚至能力強的學生都寥寥無幾。
時代已經變了,文憑正變得越來越不重要。那些與文憑掛鉤的東西,正在一項項脫鉤。
大學課程是為那些不知道學什麼的人設計的,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找不到方向,而被這些課程 “畫地為牢” 限制住。
關於大學和教育的這些論述,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。不僅僅是大學教育的模式,就是小學、中學的教學模式也和幾百年前的類似。雖然自從工業革命以來,各個行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但是教育行業還是很傳統的言傳身教、死記硬背的方式,沒有根本的改變。人工智能技術有可能讓教育變得更好,但是誰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?另外,雖然四年的時間可以讓人稱為資深從業者,但是本科階段的一些基礎知識還是需要好好學習的。
◆ 職業篇
我們不應該把現在的雇用制度,視為理所當然。它不是人類社會運行的唯一模式,過去不是,將來也未必是。
雇用制度是一種有傾向性的制度:對資方有利,對勞方不利。
雇用制度的真正問題是勞資雙方的地位不平等,做出決策的總是資方,勞方只有被動接受資方決策的命。
家公司宣布解雇員工以後,股價反而上漲了,因為市場認為這樣有利於公司的發展。你失業了很痛苦,但是股東高興了,因為他們的股票更值錢了。
雇用制度,乃至總體的當代社會制度,都偏向資方。對勞方來說,在這種制度下,人生完全是被動的:不能充分地享受利益,反而會完全地承擔成本。
管理層的最終作用,就是讓誰離開了都無所謂,公司都能正常運作。
我更多思考的是,怎樣離開這個制度,還能活得下去。
真正的突破要靠自己業餘深造。
興趣,也只有興趣,才會讓你產生不倦的熱情,鑽研下去,變得更優秀。
騾子並不知道為何要把如此重的鐵管背到山頂,就是因為主人要求它這麼做,就任勞任怨地幹了。哪怕有那麼一瞬間,它的內心有過一絲抗拒或疑問,主人一施壓,它就不再追問了,回到正常的狀態,默默地聽任擺布。
騾子參與了這一切的創造過程,但是有誰會記得它們呢?它們的宿命就是接著去下一個工程背鐵管。
當前很多高管其實離業務很遠,讓他們去做一件基層員工的事情,他們反而是做不了的,自己也沒有做什麼高大上的戰略性的事情,每天就是開會開會開會,分配任務。大部分都貌似很忙,每天都開會到很晚,但是真的對業務有多大幫助呢?大家心裡都有一杆秤!
你最好把 B 計劃當成逃離 A 計劃的一個機會,藉此追求一種夢想中期望的工作。
◆ 方法篇
“創業” 這個詞太正式了,“自我雇用” 更準確,就是你為自己工作。
創業不一定與資本、技術這些東西聯繫在一起,只要為自己工作,靠利潤而不是靠工資生存,就是創業。
你自己開公司,會因為很多事情擔驚受怕,但是你不會感到虛度生命,而在一家大公司裡打工,常常會有這種感覺。
對於那些注定要發生的變革,宏觀經濟不景氣正是最好的機會。
有些人的想法是,“宏觀經濟狀況不好,我最好避免在這個時候創業”。這種想法的誤導性不亞於在經濟泡沫時期某些人的想法,“我只要趕上這個時候創業,就能發財”。
如果你不是每天被人拒絕,那就說明你的人生目標不夠遠大。
他有幾條創業建議,我覺得很有啟發,可以當作我們的原則。
第一,創業的核心問題是你能為你的客戶做什麼。
第二,你要創造一些不一樣的東西。
第三,不要好高騖遠。第一件事就是確保今天能生存下來,然後生存一個月,接下來一個季度,然後全年,然後擔心來年的事情。
第四,你要注重細節,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質。
第五,如果你的公司不能產生利潤,就不要去借錢。
第六,你要保持熱情。
不要以為自己可以發明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。實際上,世界上賺錢的方式就那麼幾種,想要發明一種全新的賺錢方法是很難的,你更應該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他人已經被證明有效的經營模式。
很難讓一件產品保持簡單易用,同時還具備大量的新功能。
創造一個有競爭力的新產品,不要著眼於它的功能比別人多,而要著眼於它有一個截然不同的市場定位。
經營一項事業,你就有兩種策略。
策略一:單一化策略。
策略二:多元化策略。
更多的人只有一把小鏟子,其他的都要靠自己。這種時候,你最好不要採用第二種策略,因為埋得淺的金子都被大鏟子或者幸運兒挖走了,不會留給你的。事實上,你唯一的機會就是在一個方向不停地挖。当然這樣做會比較辛苦,而且挖一輩子也不一定能找到金子。
不是你一個人在找金子,是所有人都在找金子。那些容易找到的金子,幾乎可以肯定,一定已經被別人撿走了。
第二種策略實際上是無效的,就算你挖一千個小坑,也找不到金子。
如果你想人生中留下一些東西,那麼就挖一個大坑,人們會記得你。這就是你留下的痕跡。
對於普通人來說,我們只能堅持自己的方向,做深做細,才有可能超越那些 “銜著金湯匙” 出生的人們。而任何一個領域要做深做細,首先就是要吃苦,然後勤動腦、勤動手。這點覺悟還是要有的。
雇佣制度,這種資本主義的核心制度,對勞工是非常不利的,根本沒有前途。
你的事業圍繞著的是你的資產,而不是你的收入。
所有被調查的精英人物,無一不是投入大量時間,刻苦練習。成就越大的人,似乎越勤奮,鑽研業務的時間也越長。
不要別人點什麼,就做什麼。小伙子,千萬不要當一個被人點菜的廚師,別人點什麼,你就燒什麼。不要接受那樣一份工作,別人命令你該幹什麼,以及怎麼幹。你要去一個地方,那裡的人肯定你對產品的想法,相信你的能力,放手讓你去做。
他從此明白,單單實現一個產品是不夠的,你還必須參與決定怎麼實現。
有的人可能喜歡別人直接告訴他要做什麼,然後就可以不顧前因後果去做,因為這首先不需要動腦筋,另外不需要承擔責任。但是,我更喜歡能夠全稱參與。在現在的社會,信息是很重要的資源,掌握更多的信息,就有更多的主動權。雖然可能會承擔責任,但是我感覺要比蒙在鼓裡強。而且,職場有一種人喜歡利用信息差來 PUA,我想大家誰也不希望稱為 PUA 的對象。
以前都是我們告訴你做什麼,從現在開始,你必須自己回答這個問題了。我期待你來告訴我,什麼事情需要做。
你參加一個會,那是因為你參與了某件事。如果不確定自己為什麼要在場,就停下來問。如果這件事不需要你,就離開。不要從頭到尾都靜靜地參加一個會,要把自己當成負責人,大家會相信你的。
有些人盲目地查看郵件(或者微信、微博等類似的浪費時間的網絡應用),經常不是在查找重要的東西,而是在尋找藉口,不去做那些必須做的事情。你在尋找理由,告訴自己為什麼那些事可以拖到以後做。
你越頻繁地查看郵件,人們就越相信你會很快地回覆。你不再每天早早地查看郵件,人們也就不再期望你會盡快回覆了。
◆ 案例篇
人需要社交,我們需要有機會接觸其他人。面對面地交談是一種社交方式,互聯網聊天又何嘗不是呢。
◆ 未來篇
一旦人与人在生理上不平等,那麼社會就將大變。
死亡是技術失敗。
醫學上,死亡的定義就是腦死亡。
雖然我像別人一樣熱愛自己的身體,但是如果我能依靠矽基材料活上 200 歲,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肉體。
如果將來都是人工智能代替人在決策,那麼個人、個性、自我這些詞就沒多大意義了。古希臘神廟刻著一行字,“認識你自己”;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說,你要聽從內心的聲音。這些都不必要了。
作者應該是在這一部分講到了轉基因技術。如果前面由於技術問題,精英階級和窮人階級的差距越來越大,那麼,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迅猛發展,精英階級和窮人有可能會變成兩個不同的 “物種”。技術帶來的差距雖然大,但是同為人類,對同物種的憐憫之心還是有的。然而如果基因編輯技術持續足夠長,精英階級認為自己是更高級的物種,那麼人類對待不是同一物種會有什麼態度呢?我在想到這個後,也是不寒而栗。
別再浪費時間研究哲學、冥想或精神分析,你應該系統性地收集自己的生物統計數據,允許算法為你分析這些數據,告訴你你是誰、該做些什麼。
智能完全可以不需要意識,獨立存在。
意識與智能的分離,最受企業歡迎。因為企業需要的是智能,而不是意識。
西方的民主制度可能也不必要了,因為一人一票的公民投票有一個前提:每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。
當代社會就像一座機器組成的監獄,學會技術可以擺脫牢房。
我有時想,等到了我媽的年齡,我是否也會對那時的新技術一頭霧水,像看天書一樣,不懂如何使用。
我之前也有類似的感受:上了年紀的人無論是因為生理機能下降導致學習新事物變慢,後者是因為性格的傲慢而不接受新的事物,反正對新事物的本能拒絕是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的特點。他們變得固執甚至剛愎自用。因此,我很早就提醒自己,不要排斥新鮮的事物,要積極學習,避免自己變成冥頑不靈的老頭子。具體地,雖然我不喜歡抖音、快手這類的短視頻平台,但是我還是會看一些短視頻,看一下年輕人喜歡什麼東西,學習一些奇奇怪怪的縮寫。讓自己跟上未來年輕人的世界。
一個依賴技術的高科技、高度自動化的社會,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社會。
危機只會進一步加速技術發展,而不會減緩。
我現在認為,主導歷史的因素,短期(一年到幾年)是政治,中期(幾年到幾十年)是經濟,長期(幾十年到幾百年)則是技術。
只有技術才能創造出新東西。
重大新技術一旦出現,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 —— 不管主動或被動 —— 最終都會為之重構,讓這項技術的威力發揮到最大。這就是為什麼技術是最終的決定因素,決定了人類社會的演變。
“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”(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)。
我計劃找到原文讀一下。
把這個腐朽的體系整個扔進垃圾堆,並勇敢地承受其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