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覺得自己有些反應遲鈍。
2023 年已經過去好幾天了。我在 2023 年 12 月 31 日晚上並沒有什麼感受,當時看著窗外別人放的煙花,除了覺得好看、聲音大,其他就沒有了。
但是今天,登錄到了好久沒有登錄的頁面,網上也看了很多別人寫的總結。我突然覺得,隨著年齡的增長,如果不主動地總結過往,那麼以後可能自己的回憶會變得模糊不精確。
想到這些,我在跨年之後的好幾天,還是決定回憶一下過去的一年,展望一下未來。
戛然而止#
如果非要讓我對過去的幾年進行簡單的概括,那麼我會用「戛然而止」這個詞。
我對這個詞第一次有感觸要追溯到 2022 年 5 月份。為什麼我會記得?因為那一年的 5 月份我博士畢業了。博士畢業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人生中難得的幾次應該大肆慶祝的事情,然而對於我來說,因為彼時已經隔離在家差不多 60 天,以至於清晨做完核酸、上午答完辯之後沒有太多的感想,只是那一瞬間,我知道,我的學生生活,在經歷了喜怒哀樂之後,終於戛然而止了。
第二次對這個詞有感觸,要追溯到 2022 年末。疫情防控政策的突然全面放開,雖然是也是一種戛然而止,但是還沒有對我產生多大的影響。直到 2022 年 12 月至 2023 年 1 月的時候,我的爺爺奶奶相繼離世,我才突然發現,生命也宛如一切事物,會戛然而止。
我從小到大自認為感情細膩,但卻是針對自己內心細膩,對外部的一切,我從來不報奢望,也不願注入太多情感。我的爺爺和奶奶整體上對我不算很好;在我小的時候,我的印象就是他們喜歡打牌、打麻將,還因為這些無聊的遊戲變得暴躁,暴躁的結果就是我會挨罵。我初中時候爸爸媽媽不在家,我中午要去爺爺奶奶家吃飯,但是也僅僅是吃飯,並沒有什麼「隔代親」之類的東西出現。後來,我高中、大學、研究生時代,要麼住校,要麼背井家鄉。接觸得少了,距離遠了,也就覺得以前的那些事情不算事情了。
我爺爺是抗美援朝的戰士。我從小就聽他講以前他打仗的故事,聽他講如何過鴨綠江。從他斷斷續續的描述中,我知道他在戰場上是首長身邊的秘書,負責傳遞消息 —— 主要歸功於他認識字。他給我詳細的講過美國使用燃燒彈把整座山的樹全部燒光的事情,他們躲在山腰的洞裡避免受到影響。他給我講過如何冒著燃燒彈去傳遞信息。他給我講過戰士們夥食不好,很多人患上了夜盲症的事情。他也給我講過自己如何在部隊裡偷偷做飯填飽肚子的事情。
我在 2019 年的時候,曾經想以後有時間了把爺爺回憶過去的場景錄下來,然後去史料中、故紙堆中搜集關於這些歷史的其他描述。但是 2019 年年末疫情開始之後,我在 2020 年大年初二就匆匆趕上了高鐵,避免鎮子被封之後無法返校。再之後,由於疫情的反復,隔離政策的實行,我後面幾年過年都沒有回去。這期間,我爺爺腦出血住院,出院後認知水平下降,沒辦法正常說話。我也再無機會實現為他錄像記錄歷史的想法了。再次見到爺爺,就是 2022 年 12 月底他去世後在靈堂裡了,我除了感慨世事無常、生命脆弱外,也束手無策。關於錄像記錄歷史的想法,也算是戛然而止了吧。
至於我奶奶的過往,我就更知之甚少了。我依稀有點印象的是,她以前讓我從地圖上幫她找東北的一個水庫。她說那是她和爺爺當年參與修建的水庫,水庫修好之後,遇到機會返鄉,他們就一起回去了;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東北看過他們修建的那個水庫。我不知道她會不會經常回憶起年輕時候修建水庫的經歷,也不知道她會不會像我一樣感慨世事無常,如果她知道離開了東北就再也沒有機會回去,他們當時會不會和那裡的人和事好好告別?
在我爺爺去世一個月後,我奶奶也去世了。我爺爺去世後,我請假回家住了一周。當時正是全國陽性肆虐的時候,我們全家先後都感染了新冠。我奶奶當時大病初愈身體不好,加上爺爺去世讓她精神備受打擊,雙重原因讓她一病不起,以至於我回到家看她的時候,她已經認不出我。我的嬸嬸和姑姑在照顧她,但是當時她身邊的人全部都是陽性患者,我猜測奶奶當時也一定是陽了,只不過她太虛弱,沒有發燒。
我在家住滿一周後離開了,離行錢我專門去看了奶奶。她當時同樣沒有認出我,而我當時已有預感,這怕是我和她見得最後一面了。現在回想,雖然一語成諧,但是我當時是和奶奶好好地告別了。
就這樣,陪伴我幾十年的長輩,在我博士畢業的同一年,先後離我而去,生命溘然長逝,一切戛然而止。
當然,結合到目前的社會、經濟等方面,我也可以說也許持續了幾十年高速增長的經濟似乎也戛然而止了。但是這些宏達的敘事在互聯網上已經很多了,我於此贅言也於事無補。只希望在未來的歲月裡,我們都能夠陪伴家人,平淡、平安但充實地度過未來的日子。
這些事情是 2023 年的開端。也許注定了 2023 年過得不愉快。
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#
過去的 2023 年,另一個讓我感受頗深的,就是職場和人性。
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。
我在一家創業公司待過,這一家創業公司是高校教授出來創業,公司剛成立,就拉到了好幾千萬的啟動資金。也許,教授以為有錢、有事業、有追求,大家就能夠團結起來往前走,齊心協力做成績。然而事與願違,這家初創公司從我加入的那一天起,就不斷地在鬥爭。我不是核心人員,因此我不明白鬥爭的前因後果是什麼,只能憑借自己在閒暇時期的聊天,管中窺豹。
雖然初創公司沒幾個人,但是大家都想要有自己的勢力,有自己的團隊,不希望別人插手自己負責的事情。因此,當利益出現的時候,大家爭先恐後、面紅耳赤地爭搶;當成果不如人意的時候,大家又畏畏縮縮地相互推卸責任。以至於到了最後,除了讓公司的每個人神經兮兮不敢多說一句話之外,再也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成就。
老教授出來創業,我後來網上搜了很多,大家普遍對這種情況不看好。我通過親身經歷,發現別人的說法還是可靠的。老教授在學術領域的成績也許還可以,但是他們習慣了一言堂,聽不進別人的意見,動輒以資歷來壓人,導致大家噤若寒蟬。好的意見聽不進,自己拍腦袋的想法又實現不了,留下滿公司的人唉聲嘆氣,不知如何是好。
另一個讓我思考的岗位是醫生。我在那家公司的時候,和醫生有一些合作。我發現和醫生合作很難推進,很多只是想著從你這裡拿錢,他們什麼事情都不想做;與此同時,醫生們普遍都有著迷之自信,一切不符合他們思路的想法都是不對的,導致創新變成了按部就班的推進,想法變成了迎合醫生的好惡。
也是在這一時期,我開始思考醫生和工程師這個岗位。我比較喜歡米哈遊「技術宅改變世界」的口號,我覺得人類的進步,一方面是科學的推動,更重要的是工程技術的推動。醫生們雖然具備專業的知識,但是他們更多的是使用工程師開發的算法、工程師開發的設備來了解情況,然後根據經驗做出不一定對的推測。
但是為什麼醫生能夠獲得比工程師更高的地位呢?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我作為工科畢業的人,對這個現象很無奈。因為這似乎預示了「知識無用」、「技術無用」這些結論,你技術很好又怎麼樣?還不是被階級、被身份地位壓迫?
但是我仍然有一些想法。首先,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,以往很難整理的經驗,也許將變得可以模型化;無論是醫生的經驗還是老師的經驗,都將以 AI 模型的形式保存下來,在一定程度上拜托對名醫和名師的依賴。工程師們也將憑借有一次的技術發展將人類甩在後面。其次,更長遠地來看,人類的肉體極大地限制了精神的廣度和深度,所以馬斯克以及很多科學家希望以後人類能夠拜托肉體的束縛,實現機械化;隨著 chatGPT 和機器人技術的出現,我開始覺得未來似乎可以實現。第三,人類的高級思想,其實都是用語言來表達的。chatGPT 模型從語言的角度幾乎實現了「全知」,如果輔助以機器人的「全能」,那麼人造「上帝」也不是不可以。真的到了那一步,我覺得「醫生」這個職業也將變成工程師。
當然,如果真的到了這一步,人類作為生物也許真的要被機器人比下去了;即便不被比下去,那麼獲得永生的人類,會構建什麼樣的社會?如何才能避免被某一個永生的人奴役?這是更遙遠的話題了。
展望#
胡言亂語寫了很多,思路也越來越亂。未來,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夠多讀書,多寫作,認真做自己。
既自以心為形役,奚惆悵而獨悲?悟已往之不諫,知來者之可追。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。
希望每個人能夠真實地度過 2024 年,希望世界上沒有這麼多勾心鬥角,希望不要為了蠅頭微利爭得頭破血流,希望世界和平,經濟發展。